文學沙龍剛開始的時候,一種莫名的“不適感”傳遍了我的全身,渾身緊繃,甚至腳趾都鉚著十足的勁兒。在這個看視頻都要二倍速加上觸屏加速播放的時代,這樣的作品交流,總覺得慢吞吞的。但聽著友人們的聊述,心境也開始慢慢地沉靜下來,慵懶地感受這從焦慮時代萃取出的氛圍。
語言的魅力在于溝通,在于理解,在于表達,在于傳遞。在于你聽到他人口中吟誦的詩句時,腦中勾勒的那一幕幕“午晝花陰靜,春風數蝶飛”的畫面;在于你聽到他人口中講述的案例時,眼前浮現的那一個個荒誕而又符合當時國情的載物臺,推入馬伯庸的顯微鏡中被細微入至的觀察,解剖的畫面;在于你聽到他人口中分享的電影時,心中衡量的亦正亦邪,孰是孰非,法律與人情的天平。不過,在信息膨脹的今天,這種慢速交流已經被各式各樣的短視頻,公眾號,自媒體的快餐所取代。意料之外,因為它被淘汰的速度,情理之中,因為它緩慢的效率。
西南邊緣地區,有一輛“快時代”的“慢火車”,它不是因為技術而提不起速,而是為了大山深處的彝族人民的夢想和希望而慢。時代的浪潮推著社會往前沖,而這輛“慢火車”卻逆流而行,為了步伐較慢的區域停一停,等一等。協會剛成立時,我也在思考加入文學協會的原因是什么,百思不得其解。經過這次交流后,我想,我可能也是為了搭上“慢火車”的車票,讓我在浮躁的風氣中沉下來沉淀自己吧。最后引用社友分享的一句詩詞,若無閑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希望在文學協會這輛“慢火車”的推動下,人間總是好時節。